【初次點校】:丁不二
【再次點校】:暫無
【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文淵閣)第30冊?經部24?易類
明代崔銑研究《周易》的著作。共5卷。嘉靖十九年(1540)成書,三十五年(1556)梓行。自謂幼受庭訓,官翰林再讀秘籍,50年中“無一日不體夫《易》”,“遂述管見于篇”(《周易余言》)。書以程傳為主而兼采王弼、吳澄之說,與朱熹頗不相同。大旨皆是舍象數而闡發義理,以為陳搏所傳圖象皆衍術數,與《周易》不相干;與諸儒卦象說,也支離不取。其上經卦下經卦皆略大象說,但標名不標經文。《系辭》輯《說卦》訓則備錄傳文。書非一時之作,體例不一致,經有卦名,而《系辭》《說卦》無章名。紀昀批評朱彝尊在其《經義考》中,既列本書又別列一《易大象說》,將一書析為二,失之“偶未考也”。此評失當。嘉靖十四年(1535)七月,《易大象說》著成,由枕易道人梓行。二十九年(1550)又由袁再梓。《讀易余言》另有萬歷九年(1581)刻本。收入《崔洹野集》。《四庫全書》據黃登賢家藏5卷本著錄,其中《易大象說》,可能是刻書時插入第三卷的。
(1478~1541) 明代思想家。字仲鳧,一字子鐘,號后渠,自稱沙石老人、洹野子,謚文敏。河南安陽人,祖籍山東樂安。弘治十一年(1498)舉人、十八年(1505)進士,入翰林,授編修官。后忤劉瑾改為南京吏部主事。瑾敗再回京入翰林,旋為侍講、南京國子祭酒。嘉靖三年(1524)因“議大禮”,觸怒皇帝致仕歸里。十九年(1540)應詔任南京禮部右侍郎。次年由京返任途中病發回里逝世。學“以濂洛之學為階梯,以洙泗授業為準的,斂華就實”(馬理:《崔文敏公傳》)。“然于程子之言心學者則又刪之”,“不隨朱子胯下轉”(黃宗羲:《明儒學案》卷四十八)。謂“陸氏(九淵)之學為異端莫逃”,“陸以禪定亂道”(《象山學辨·漫記》);王守仁“棄實而慕空”(《與何太常粹夫書》)、“申象山之獨造”(《太宰羅公七十壽序》)為霸儒。崔銑屏佛老:“佛氏害天下既遍且深”(《士翼》卷一),“晉尚清談,中華失道,而夷據之”(《楊子折衷序》)。在哲學上主氣本論:“氣若散而理亦散,氣既散矣,理安其所附?”(《士翼》卷一)認為矛盾即“陰陽剛柔相勝”,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天地之化,兩兩而已,兩者并立,生生無窮,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士翼》卷二)崔銑關心人民疾苦、國家安定,主張“民惟邦本”,批評程朱陸王老釋,開拓重實事、實地、實學的風氣。主要著作有《洹詞》《士翼》《讀易余言》《易大象說》《彰德府志》等;選編有《文苑春秋》《中考說》等。《洹詞》12卷,編年排次,雜著文集,有明趙府味經堂刻本、明別刻本,清雍正二年(1724)刻本、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同治癸亥(1863)刻本。另有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17卷本。部分著作編為《崔恒野集》,今存明刊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補版印本。
書籍簡介 南宋董楷撰。十四卷。《通志堂經解》本。此書將程頤《周易程氏傳》和朱熹《周易本義》合為一帙,并采輯程、朱論《易》之說別見他書者作為附錄,故題曰《傳義附錄...
[清]陳夢雷撰《周易淺述》介紹: 〖周易淺述〗八卷。清陳夢雷(1651—1741)著。夢雷字省齋。一字則震,晚號松鶴老人,侯官(今福建閩侯)人。康熙初進士,官翰...
《周易本義通釋》為對易經的注釋書。元胡炳文撰。12卷,書前有延祐丙辰(1316)自序。此書據朱熹《周易本義》,折衷是正,并采諸家《易》解,互相發明,初名《精義》...
[宋]方寔孫撰《淙山讀周易》點校說明 【初次點校】:丁不二 【再次點校】:暫無 【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19冊?經部13?易類 [宋]方寔孫撰《淙山...
《讀易詳說》,亦稱《讀易老人解說》,共十卷,南宋李光撰。 李光(1078-1159),字泰發,一字泰定,號轉物居士,越州上虞(今屬浙江)人,從師劉安世,崇寧五年...
點校信息 【初次點校】:丁不二 【再次點校】:暫無 【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文淵閣)第31冊?經部25?易類 [明]陳士元撰《易象鉤解》介紹 〖易象鉤解〗四...
[宋]陳瓘撰《了齋易說》四庫提要 【臣】等謹案:《了齋易說》一卷,宋陳瓘撰。瓘字瑩中,延平人,元豐二年進士甲科。建中靖國初為右司諫,嘗移書責曾布及言蔡京、蔡卞之...
〖周易爻變義蘊〗四卷。元陳應潤撰。應潤,浙江天臺人,生平不得詳知,《黃華集》錄有此書序,記應潤字澤云,延□間由黃巖文學起為郡曹椽,數年后調明椽,至正乙西(134...
[宋]魏了翁撰《周易要義》書籍介紹 〖周易要義〗十卷。宋魏了翁(1178—1237)撰。了翁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慶元進士,官至資政殿大學士,...
點校信息 【初次點校】:丁不二 【再次點校】:暫無 【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文淵閣)第30冊?經部24?易類 本書介紹 明代崔銑研究《周易》的著作。共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