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點校】:丁不二
【再次點校】:暫無
【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文淵閣)第31冊?經部25?易類
〖易象鉤解〗四卷。明陳士元撰。士元字心叔,湖北應城人。喜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官至灤州知州。著有《易象江解》、《論語類考》、《孟子雜記》等。此書專門闡述經文取象之義。士元認為《易》以卜筮為用,卜筮以象為宗。先儒解《易》,論義理不論禍福,害怕因言卜筮而使《易》理變行俗淺,故對《彖辭》、《爻辭》大加發明,而對取象之由則略而不論。后世傳注者則更往往把”互體”、”五行”、”納甲”、”飛伏”之類歸人虛玄之列,而宋代大儒朱熹、張□都說不可偏廢。對此士元曾著《易象江解》二卷以闡述之,又作此書為之補充。”鉤”,曲也,轉取也,本無所見、引物而旁通之意。《四庫全書總目》認為此書大旨深有合于作《易》之本旨,所論雖有穿鑿處。而犁然有當者為多,遠勝于虛談名理、茺蔑古義者。指出此書《履卦》注以京氏之說主象、并引以為明象之證,頗失其真;以京氏《易》當太卜所藏,也殊為無據。有《四庫全書》本、《守山閣叢書》本、道光十三年(1833)刻《歸云別集》本、《湖北先生遺書》本。《四庫全書》據兩淮馬裕家藏本著錄,《四庫全書總目》謂每卷標目之下皆題《歸去別集》卷數,自五十八至六十-,蓋當時編入全集。又謂《明史藝文志》載士元《易象鉤解》四卷、《易象匯解》二卷,則《匯解》亦發明象學者,以未見其書,故不著錄焉。今據《中國叢書綜錄》著錄,《歸云別集》有明萬歷中刊本,收入士元著作十二種,道光刻本即據此本,《四庫全書》本或據《歸云別集》零本著錄。
嘉靖十三年(1534年),受學業于余胤緒。嘉靖十六年(1537年)成鄉舉,編成《缶鳴集》。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編成《金陵集》。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進士;二十四年(1545年)任灤州知州。陳士元在灤州任期,為當地建文筆峰,造祭器,修倉廩,并編《灤州志》、《海濱集》。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月辭去官職,回歸故里。所著之書已刊行者有《易象鉤解》、《五經異文》、《論語類考》、《孟子雜記》、《荒史》等26種,計252卷;未刊行者有《新宋史》、《新元史》百余卷,《史纂》10卷;散佚不傳者約400余卷。另編、注有《古今韻分注撮要》五卷、《韻苑考遺》四卷、《古俗字略》七卷、《俚言解》二卷、《裔語音義》四卷、《五經異文》十一卷、《論語類考》二十卷、《孟子雜記》四卷、《孟子雜記》、《荒史》、《古俗字略》、《夢林元解》、《名疑》、《姓匯》、《姓觿》等著述。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陳士元去世,享年82歲,葬在應城西北20里的孫家山。
周易古經白話-劉大鈞 劉大鈞《周易古經白話解》【經傳合輯】內容介紹 《周易經傳白話解》內容簡介:《周易》是群經之首,是經典中之經典,哲學中之哲學,謀略中之謀略。...
〖周易新講義〗十卷。宋耿南仲(?—1129)撰。南仲字希道,河南開封人。元豐進士,政和中以禮部員外郎為太子右庶士,遷寶文閣直學士、在東宮十年。欽宗即位,擢尚書左...
清朝程廷祚撰。廷祚字綿莊,號青溪,上元人。是編因桐城方苞《緒論》,以六條編纂諸家之說。一曰正義,諸說當於《經》義者也。二曰辨正,訂異同也。三曰通論,謂所論在此而...
學易記,元代李簡撰。《四庫全書》著錄。是書博采子夏《易傳》等64家解《易》之說,一一標示姓氏。其不注姓氏者,則為李簡之新意。撰寫體例大致依李鼎祚的《周易集解》。...
《讀易詳說》,亦稱《讀易老人解說》,共十卷,南宋李光撰。 李光(1078-1159),字泰發,一字泰定,號轉物居士,越州上虞(今屬浙江)人,從師劉安世,崇寧五年...
〖讀易大旨〗五卷。清孫奇逢(約1584-約1675)著。奇逢字啟泰,號鐘元,世稱夏峰先生,直隸容城(今屬河北)人。明萬歷舉人,不滿明末吏治之腐敗,與東林黨人交往...
周易鄭康成注四部叢刊三編經部電子書版本說明:依據版本:上海涵芬樓景印元刊本鄭玄,字康成,從馬融學,為漢代經學集大成者。馬融對於鄭玄有?鄭生今去,吾道東矣。?的感...
〖周易窺余〗十五卷。宋鄭剛中(1088—1154)撰。剛中字亨仲,浙江金華人。紹興進士,官至禮部侍郎,依附秦檜,贊同割地求和,后出為川陜宣撫副使,謫居桂陽軍,又...
作品信息 點校狀況 作品名稱: 橫渠易說 底本出處: ?網絡通行版本 作品別名: 無 參校版本: 網絡通行版本 作者: 北宋張載 初次點校: 簡校 創作年代: ...
周易參義十二卷。元梁寅撰。寅字孟敬,新喻(今屬江西)人。元末明初經學家。世業農,家貧。寅自力于學,淹貫百家。元末召集慶路儒學訓導,以親老辭。明初征召天下名儒修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