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淺釋》四卷,清潘恩榘著。有弟子林光迪跋,敘其師大意,以彖多言象,而變在其中;爻多言變,而象在其中。爻無所不包,舊說一概進入身心政治上去,而遺卻許多道理,不如就其淺處說,深處亦自可通。名為《淺釋》意即取此。其書皆即卦變之法求象,進而借象明理。《四庫全書》本。此書系潘氏未完之稿,只釋《屯》至《未濟》六十二卦,《乾》、《坤》兩卦及《文言傳》、《系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均缺。其說注重卦變,以變推象而闡明義理。《四庫全書提要》指出:“是書皆即卦變之法以求象,而即象以明理,每卦皆注自某卦來,謂之‘時來’。蓋《易》道廣大,無所不該,其中陰陽變化,宛轉關生,亦具有相通之理。故漢學如虞翻諸家,皆有是說。
潘思榘(1695-1752)字絜方,江南陽湖(今江蘇常州)人。雍正二年(1724)進士,選庶吉士。三年(1725)分刑部學習。雍正六年(1727),補主事,累遷郎中;八年(1729)出守廣東南雄知府,十三年(1734)遷海南道;乾隆四年(1739)拜按察使;七年(1742)遷浙江布政使;十一年(1746)授安徽巡撫,不久移鎮福建;十七年(1752),卒。
《周易淺釋》四卷,國朝潘思榘撰。思榘字補堂,陽湖人,雍正甲辰進士,官至福建巡撫。是書皆即卦變互體以求象,而即象以明理,每卦皆註自某卦來,謂之時來,蓋經以漢儒之法,而緯以宋人之義。然卦變與互體皆易中之一義,盡廢之者失之悍,盡主之者失之鑿,固亦得失互陳者也。思榘之為此書,本取通志堂所刋易解四十二家參互紬繹,而時以己見發明之,其用力頗深,尚闕乾坤二卦,未註而沒,故此本所說惟六十二卦,其彖傳象傳則以用註疏本附經併釋,而文言繋詞說卦序卦雜卦則未之及,蓋主理者多發揮十翼,主象主數者多研索卦爻,其宗派然也。後有松江沈大成與其門人福唐林迪光二跋,迪光述思榘之言曰:彖多言象而變在其中,爻多言變而象在其中,不明時來不知卦之來處,不求爻變不知卦之去處,爻無所不包,舊說一概講人身心政治上去,遺卻許多道理,不如就其淺處說,而深處亦可通也。是固可括此書之大旨矣。
乾隆四十五年九月恭校上。
【初次點校】:丁不二
【再次點校】:暫無
【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51冊?經部45?易類
《周易經傳集解》南宋林栗撰,三十六卷,《四庫全書》本。林栗以《周易經傳集解》傳世,其易學觀具有漢宋兼采的特色。象數的運用,雖為其易學的重要特色,但義理思想仍為主...
(清)李光地撰《周易通論》提要欽定四庫全書經部一周易通論,易類提要【臣】等謹案:周易通論四卷,國朝李光地撰。光地字厚菴,安溪人,康熙庚戌進士,官至大學士,諡文貞...
[宋]陳瓘撰《了齋易說》四庫提要 【臣】等謹案:《了齋易說》一卷,宋陳瓘撰。瓘字瑩中,延平人,元豐二年進士甲科。建中靖國初為右司諫,嘗移書責曾布及言蔡京、蔡卞之...
陳法撰《易箋》書籍介紹 《易箋》·八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法撰。法字定齋,貴州安平人。康熙癸巳進士。官至直隸大名道。其書大旨以為《易》專言人事,故彖爻之辭...
〖兒易內儀以〗六卷。《兒易外儀》十五卷。明倪元璐(1593-1644)撰。倪元璐字玉汝,號鴻寶,一號園客,浙江上虞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授編修。崇禎初累...
[元]胡震撰《周易衍義》簡介 十六卷,元胡震著。其書將成,胡震去世,由其子胡光大纂集而成。排列次序為乾、坤二卦卦辭下接以《彖傳》,繼以釋《彖》的《文言》,后為《...
[明]林希元撰《易經存疑》介紹 〖易經存疑〗十二卷。明林希元撰。希元字茂貞、號次崖,福建同安(今屬廈門)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授大理評事。歷官廣東提學...
底本: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5冊?經部29?易類《易象正》·十六卷(福建巡撫采進本)明黃道周撰。道周字幼元,一字螭若,漳浦人。天啟壬戌進士。崇禎中官至少詹事。明...
[宋]張浚撰《紫巖易傳》書籍介紹 〖紫巖易傳〗十卷。宋張浚(1097—1164)撰。浚字德遠,號紫巖,四川綿竹人。徽宗時及進士第,建炎三年(1129)任知樞密院...
作品信息 點校狀況 作品名稱: 周易集注 底本出處: 欽定四庫全書 作品別名: 易經來注圖解 參校版本: 作者: 明 來知德 初次點校: 未點校 創作年代: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