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
【譯文】天尊貴高大在上,地卑微在下,乾坤的含義就確定了;卑微與高大因為同時排列并存,所以尊貴與低賤的位置就確定了;天動地靜具有永恒的規律,可以用剛柔來劃分;常規認為同類會集聚在一起,人類是要以群體為單位分散在不同地方居住,這樣禍福,好壞就產生了;
注釋:“陳”陳列。(排列)《荀子·儒教》:“設規矩,陳繩墨,便備用,君子不如工人。”
? ? ? “常”永恒之物,規律。《韓非子·解老》:“唯夫與天與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哀者謂常。”
? ? ? “斷”分,區分,劃分。《釋名》:“斷,段也,分為異段。”
? ? ? “方”常規,常法。《孟子·離婁下》:“湯執中,立賢無方。”
? ? ? “以”認為。《墨子·公輸》:“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 ? ? “類”同類。《荀子·禮論》:“凡生乎天地之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之屬莫不愛其類。”
? ? ? “聚”集聚,集合。《荀子·宥坐》:“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營眾。”
? ? ? “物”人,眾人。《左傳·昭公十一年》:“晉荀吳謂韓宣子曰:‘不能救陳,又不能救蔡,物以無親。’”
? ? ? “以”要……做(作)……。《戰國策·趙策》:“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 ? ? “群”聚集成群。《荀子·非十二子》:“而群天下之英杰。”
? ? ? “分”使不在一起,分開。《左傳·文公十六年》:“楚子乘驲,會師于臨品,分為二隊。”
? ? ??“吉兇”福禍,好壞。《史記·褚少孫補日者傳》:“方辯天地之道,日月之運,陰陽吉兇之本。”
?
【原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譯文】在天上形成的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來到地上就會轉化成物種的形體,大自然轉變化育的規律就顯現出來了。因此貫穿一切事物的兩大對立面相互掉轉,八個單卦相互流通組合,鼓動轉變化育的認為是雷霆,滋潤轉變化育的認為是風雨,日月周而復始地運行,寒暑季節交替循環。
注釋:“象”形象。凡形之于外者皆稱象。如天象,景象。《尚書·說命上》:“乃審厥象。”(形象:現象)
? ? ? “形”形體。《老子·四十一章》:“大象無形。”
? ? ? “變”變化,改變(轉變。)。《呂氏春秋·察今》:“病變而藥不變。”
? ? ? “化”生長,化育。《禮記·樂記》:“樂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
? ? ? “見”顯現,出現。《孟子·滕文公上》:“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
? ? ? “剛柔”陰陽。《淮南子·精神訓》:“于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陰陽:我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中貫穿一切事物的兩大對立面。包括:山丘的北面和南面、天地間化生萬物的二氣、天地、日月、晝夜、寒暑、君臣、夫婦、男女、奇偶、動靜、強弱、剛柔、開合、死生、生殺、正確與錯誤……等。)
? ? ? “摩”通“磨”mò。掉轉。《康熙字典》釋“磨”:又《韻會》通作摩。《左傳·昭十二年》摩厲以須。(磨:掉轉。例如:這個胡同太窄,磨不過車來。)
? ? ? “蕩”流通。(循環流動。)《周禮·地官·稻人》:“以防止水,以溝蕩水。”
? ? ? “之”代詞。指代事物。《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 ? ? “以”認為……是……。《史記·陳涉世家》:“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聲明:本文系轉載,由趙庚白原創發布于新浪博客,轉載請聯系原作者。趙先生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9170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