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極(1)天下之賾(2)者(3)存乎卦,鼓(4)天下之動者(3)存乎辭;化(5)而裁(6)之存乎變(7);推(8)而行(9)之存乎通(10);神(11)而明(12)之(13)存乎其人;默(14)而(15)成(16)之,不言(17)而信(18)存乎德(19)行(20)。
【譯文】能深入鉆研天下的實際情況的值得仿效的人或事物存在于六十四個卦中;能鼓動天下人行動的合情合理活動存在于卦的文辭中;值得仿效的人或事物能感化人心并且寫作下來是存在著合情合理的內容;值得仿效的人或事物經推行能夠傳布是存在著可供眾人共同實際施行特點;知識淵博能夠通曉《易經》確實存在著這樣的人材;暗中就能夠達到完備階段,不用告訴就能夠清晰明白而確定不移是存在著高尚完美的本領。
注釋:(1)“極”深探,窮究(深入鉆研)。漢王充 《論衡·問孔》:“圣人之言,不能盡解,說道陳義,不能輒形。不能輒形,宜問以發之;不能盡解,宜難以極之。”
(2)“賾”古與“嘖”通。實情,實際(客觀存在的事物。)。《康熙字典》《釋文》賾,京氏作嘖。按徐鉉說文敘辨俗書譌謬,不合六書之體者,以賾為假借之字,當通用嘖。(嘖:《古代漢語詞典》實情,實際。《荀子·君道》:“斗斛敦槩者,所以為嘖也。”)
(3)“者”用在形容詞、動詞、動詞詞組或主謂詞組之后,組成“者”字結構,用以指代人、事、物。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鼓”鼓動(用語言、行動、文字等激發人們的情緒,使他們行動起來。)。《莊子·盜跖》:“搖唇鼓舌,擅生是非。”
(5)“化”感化,轉變人心。《公羊傳·桓公六年》:“正月實來化我也。”注:“行過無禮謂之化。”
(6)“裁”寫作。杜甫《江亭》詩:“故林歸未得,排悶強裁詩。”
(7)“變”《漢語大詞典》 通“辯”。正當。(合情合理。)。《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
(8)“推”實行,推行。《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9)“行”傳布。《后漢書·樊凖傳》:“時羌復屢入郡界,凖輒將兵討逐,修理塢壁,威名大行。”
(10)“通”共用(用:施行,實行。實際施行。);互通。《禮記·內則》:“外內不共進,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
(11)“神”指知識淵博或技能超群的人。王嘉《拾遺記·后漢》:“京師謂康成為‘經神’。”
(12)“明”通曉(完全掌握,透徹地了解。)。《荀子·天論》:“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13)“之”代詞。指代事物。《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14)“默”暗中,心中。《論衡·實知》:“陰見默識,用思深秘。”
(15)“而”能夠。《尚書·周書·呂刑》:“獄成而孚,輸而孚。”
(16)“成”達到完備的階段的。《國語·晉語七》:“其稟而不材,是谷不成也。”
(17)“言”告訴;告知。《禮記·哀公問》:“其順之,然后言其喪筭。”
(18)“信”明確。(清晰明白而確定不移。)《國語·晉語一》:“且夫勝狄,諸侯驚懼,吾邊鄙不儆,倉廩盈,四鄰服,封疆信,君得其賴。”
(19)“德”高尚完美。《康熙字典》【正韻】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純懿:高尚完美。)
(20)“行”功夫,本領。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漢陽續錄》:然里之男婦,無不曰三師父道行清高。
聲明:本文系轉載,由趙庚白原創發布于新浪博客,轉載請聯系原作者。趙先生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9170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