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文】國家可要整治其動亂不安,陰爻“—”、與陽爻“-”完成組合排列,接下來治理國家的《經(jīng)》文就布置在六十四卦之中了,將陽與陰廢除,就沒有辦法看到《易經(jīng)》了,《易經(jīng)》不能夠看到,那么國家也許接近于滅絕了。
注釋:(1)“乾坤”國家;江山;天下。 《敦煌曲子詞·浣溪沙》:“竭節(jié)盡忠扶社稷,指山為誓保乾坤。”
(2)“其”表祈使。譯為“可要”、“當(dāng)”《左傳·成公十六年》:“子其勉之!”
(3)“易”治,整治。《孟子》:“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又“《易》”是可用來設(shè)立典章制度,安民立政。見《系詞上》:“夫《易》開物成務(wù)。”(開物:設(shè)立典章制度;成:安民立政。)
(4)“之”其、他的。 《武王伐紂平話·卷中》:“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
(5)“缊”動亂,不安,騷亂。《法言·孝至》:“齊桓之時(shí)缊。”
(6)“邪”表示判斷相當(dāng)于“也”。《莊子·天地》:“始也我以女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
(7)“乾坤”陽與陰的總代表。“陰陽”古代哲學(xué)概念。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把矛盾運(yùn)動中的萬事萬物概括為陰“–”、 ”陽“-”兩個對立(相向而立;并立。)的范疇,并以雙方變化的原理來說明物質(zhì)世界的運(yùn)動。《楚辭·屈原·涉江》:“陰陽易位。”
(8)“而”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荀子·勸學(xu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9)“立”設(shè)置(布置;放置。);設(shè)立。《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
(10)“其”根據(jù)情況所指的、提到的或認(rèn)為的那個(人、物、意思或時(shí)間)的。《孔雀東南飛》:“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
(11)“毀”廢除,除去。《禮記·雜記上》:“至于廟門不毀墻。”
(12)“無以”沒有(辦法)。《孟子·梁惠王上》:“無已人,則王乎。”
(13)“或”或許,也許。表示不肯定。《左傳·宣公三年》:“天或啟之,必將為君。”
(14)“幾乎”接近于。《宋書·孔琳之傳》:“近孝武 之末,天下無事……幾乎家給人足。”
(15)“息”滅絕;消失。《禮記·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下轉(zhuǎn)】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
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由趙庚白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新浪博客,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趙先生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91706076